close

我們班導告訴我,心理諮商師說建議我們帶佑去做檢查看是不是”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

我才開始注意到這個名詞,才上網收集資料,才發現原來佑佑常常被人誤認為是故意的,明明很聰明為何會做出那些事來,

為何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那麼易怒,為何會那麼固執不知變通,為何會那麼追求完美,為何或對自己沒有信心,為何會那麼白目,

為何會明知故犯,為何那麼沒有禮貎,為何會一看再看同樣的東西,一玩再玩同一樣玩具,因為我們都不會想到其實他是屬於這種小朋友~

之前以為是過動兒,但檢查又不像,只能檢查出,他是高智商,但行為停留在標準年齡內,所以才會有誤差,才一直讓他在做感覺統合的治療,

但上了小一,導師又覺得佑不像是感統出了問題,但老師覺得佑是心理有問題,因為他很固執,又會自殘,又追求完美,又常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

要給他時間他才會跳出來,這也是為何他當上模範生會有家長打電話執疑老師~因為在其他家長的眼裡,這個小朋友行為明明就有問題,

而佑佑看了資料我和我老公都覺得佑佑又是屬於亞斯伯格資優生的那一塊~所以會更不被發現出來,是因為這個導師很有心,才讓我們有機會找到

問題的所在~

 

                                           另類星兒----- 亞斯伯格症候群      兒童心智科  張學岑醫師

        亞斯伯格醫師在1944年首次報告四位具有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困難的男孩,並稱之為自閉性精神病態 (autistic psychopathy)。

亞斯伯格醫師在這一方面的觀點,與首位報告自閉症的Kanner醫師一樣,採用了Bleuler大師"autism"的來強調這些個案的強烈自我中心 (egocentrism)

及關閉與外界的一切溝通的特質。雖然亞斯伯格醫師在50年前即提出亞斯伯格症候群,然而一直到1994年,第四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

及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承認亞斯伯格症候群後,相關的研究才逐漸增加。

         亞斯伯格醫師為維也納的小兒科醫師,但他終生的研究興趣為藉由觀察來了解生命中隱含的定律。因為他對孩童的情緒發展的興趣及仔細觀察的

成果,自1944年以來即逐漸報導一些與自閉症類似(具有社交技巧及溝通障礙)又相異(不同的人格特質及較優的認知能力)的亞斯格症候群。

         

下面是有關亞斯伯格症的相關網頁,若想了解,可以進去參考看看

http://www.cgmh.com.tw/intr/intr2/c3360/E_CHL(ASPER).htm

http://www.autismawakening.org/DispOneMessage.asp?txtOrgCode=Autism&Category=01&ID=Autism39424504274022&Page=

http://www.spc.ntnu.edu.tw/pdf/SE98-03.pdf

http://www.wretch.cc/blog/asperger&article_id=13285919

http://emag.ncnu.edu.tw/article/200710/%A8%C8%B4%B5%A7B%AE%E6%AFg.pdf

http://www.hses.tp.edu.tw/~special/myweb/toppage24.htm

http://www.wfsh.tp.edu.tw/eteam/advertisement.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晏 的頭像

    晏的部落格

    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